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土库曼斯坦联合声明

时间:2024-06-17 20:53:14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79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土库曼斯坦联合声明

中国 土库曼斯坦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土库曼斯坦联合声明(全文)


  应土库曼斯坦总统库尔班古力·别尔德穆哈梅多夫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于2008年8月28日至29日对土库曼斯坦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就中土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全面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

  一、双方满意地指出,近年来,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友好合作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各领域合作日益扩大,取得丰硕成果。双方强调,将继续保持两国高层互访并开展各级别交往,不断增进政治互信,切实落实双方达成的各项协议和共识,全面深化和扩大各领域合作,推进中土友好合作关系向前发展。

  二、双方表示将继续加强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土库曼斯坦国民议会的交往,开展多层次的友好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完善双边合作的法律基础。

  三、双方强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土友好合作关系互为两国外交政策的既定方针。中方高度评价土库曼斯坦在国家建设、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显著成就。中方重申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土库曼斯坦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尊重土库曼斯坦奉行“永久中立”政策。土方高度评价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认为中国的发展是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的积极因素,相信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成功实现国家发展的宏伟目标。

  四、土方重申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土方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反对任何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图谋,反对台湾加入任何仅限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和地区组织。土方支持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统一所做的一切努力。中方高度赞赏土方这一原则立场,重申支持土方为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维护国内稳定、发展民族经济所做的努力。

  五、中方高度评价土方在打击“东突”等“三股势力”问题上坚定支持中方立场。双方重申将恪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土库曼斯坦关于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合作协定》,不断深化安全领域合作,坚决打击“三股势力”,维护两国安全和本地区的稳定。

  六、中方高度评价并感谢土方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后表达的同情和慰问以及向中方提供物资援助,帮助灾区人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

  七、土方对中国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表示祝贺,认为这是中国为推动国际奥林匹克事业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八、双方商定成立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合作委员会。双方表示,将充分发挥中土合作委员会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全面推进中土经贸、能源、安全、人文领域合作。

  九、双方强调,将本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推进双方能源、交通、电信、化工、纺织、建材等领域合作。双方表示,将创造便利条件加快实施双方商定的合作项目,确保中土天然气管道如期建成。双方将进一步完善开展经贸合作的法律基础,挖掘合作潜力,拓展合作领域,探讨新的合作方式,将中土务实合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十、双方将根据各自法律为对方国家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实体在本国境内从事投资贸易活动和经济技术合作创造便利条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对方国家公民的人身、财产和合法权益。

  十一、双方将继续推动扩大两国人文领域的交流和联系,继续扩大文化、艺术、体育、教育、新闻、卫生、旅游等领域合作,加强在语言教学、互派留学人员、教育团组等方面合作。

  十二、双方一致认为,中亚国家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国际社会应尊重中亚各国人民根据本国国情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维护中亚地区的稳定与和平,促进中亚各国经济不断发展与繁荣,符合本地区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中方高度评价土方为促进中亚地区安全、稳定与发展所做的努力。

  十三、双方强调,将进一步加强在联合国等多边框架内合作,就国际和地区事务继续加强协调,深化协作,为两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中方高度评价土方为建立联合国中亚地区预防外交中心所做的工作,将继续支持和配合该中心开展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土库曼斯坦总统

胡锦涛                     库尔班古力·别尔德穆哈梅多夫



二00八年八月二十九日于阿什哈巴德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冰岛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双边合作的联合声明

中国 冰岛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冰岛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双边合作的联合声明

(2013年4月15日,北京)



一、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邀请,冰岛总理约翰娜·西于尔扎多蒂于2013年4月13日至18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李克强总理同西于尔扎多蒂总理举行了会谈。

二、两国领导人回顾了两国自1971年12月建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海洋、旅游等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认为双边关系持续发展,政治互信和相互尊重日益增强,经贸等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拓展。双方一致认为,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都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两国在双边、多边以及全球事务中开展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

三、双方同意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加强政治和经济对话。保持高层定期交往势头,加强两国政府、立法机构和地方政府间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加强两国外交部间的磋商与合作,保持高官级别政治对话,争取轮流在北京和雷克雅未克举行双年会。加强两国经贸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保持经贸联委会机制的连续性。双方重申,充分尊重对方主权和领土完整。冰方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中方对此表示赞赏。

四、作为联合国会员国,双方尊重并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联合国的权威和作用。双方领导人重申,支持公平、公正、合理、建立在规则基础之上的多边体系,支持联合国在处理全球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其中包括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包括“2015年后发展议程”)、增进国际合作、通过协商和谈判寻求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政治途径等。

五、双方尊重彼此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表达了在两国各自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条件下,努力寻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愿。双方重申,两国均秉承《世界人权宣言》和已参加的有关国际人权条约精神,积极促进和保护人权。双方将继续就2012年5月29日签署的《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与冰岛福利部合作谅解备忘录》中有关性别平等方面的内容保持交流与合作。

六、双方强调,将以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冰岛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为契机,不断深化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双方均表示,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决心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消除贸易壁垒,为推进世界贸易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七、双方表示,根据2012年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冰岛政府关于北极合作的框架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与冰岛外交部海洋和极地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与冰岛外交部关于地热与地学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等文件,进一步加强两国在北极、海洋、地热、地学、环保及气候变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务实合作。冰方重申支持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中方对此表示赞赏。

八、双方同意扩大在劳动就业、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支持两国人民之间的接触和交流。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贯彻《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办法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贯彻《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办法的通知

鲁政发〔2011〕25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山东省贯彻〈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七月一日



山东省贯彻《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办法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86号)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按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简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用人单位的职工均有按照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由所在单位支付费用。具体实施办法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制定。
  第三条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省工伤保险工作。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所属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各级财政、民政、卫生、公安、交通、建设、工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会等有关部门和组织按照各自职责,协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做好工伤保险相关工作。
  第四条 工伤保险基金在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第五条 工伤保险基金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筹集,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将工伤保险基金用于投资运营、兴建或改建办公场所、发放奖金,或者挪作其他用途。
  第六条 工伤保险费的征缴,按照《社会保险法》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七条 用人单位的初次缴费费率,按行业基准费率确定。
  统筹地区经办机构可根据用人单位上年度工伤保险费的征缴、支付以及工伤发生率等情况,在所属行业相应费率档次内调整用人单位缴费费率。
  第八条 对难以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建筑、餐饮、商贸等行业,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省住房城乡建设、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适应行业特点的参保缴费办法。
  第九条 工伤保险储备金按统筹地区当年工伤保险基金征缴额10%的比例提取,储备金累计结余额不超过当年工伤保险基金征缴额的30%。工伤保险储备金的使用由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申请,经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同意,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储备金一经使用,应及时补足差额。储备金不足支付的,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垫付。
  第十条 工伤保险基金用于下列支出:(一)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二)经确认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三)住院伙食补助费;(四)经批准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配置辅助器具的交通食宿费;(五)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六)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七)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八)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领取的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因工死亡补助金;(九)劳动能力鉴定费;(十)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等费用;(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
  工伤预防费用提取比例、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省财政、卫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部门按照国家规定制定。
  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伙食补助费标准和异地就医、配置辅助器具的交通、食宿费用标准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一条 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二)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三)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要按照《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时限向统筹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其中,用人单位因交通事故、失踪、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伤害及受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影响不能在规定时限内提出申请的,经统筹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30日。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的符合《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第十三条 职工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申请人应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出具的事故责任认定证明。
  第十四条 统筹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自收到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其中,不予受理决定中应当载明不予受理的理由、事实依据并告知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时间、方式。
  第十五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对受理的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作出工伤认定决定需要以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为依据的,在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尚未作出结论期间,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时限中止。
  第十六条 省和设区的市应按《条例》规定建立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并设立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事机构,由专人负责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日常工作和劳动能力鉴定组织管理工作。
  第十七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承担以下任务:(一)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二)停工留薪期限确认;(三)辅助器具配置确认;(四)旧伤复发确认;(五)疾病与工伤因果关系鉴定;(六)供养亲属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鉴定;(七)职工因病或非因工伤残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能力鉴定事项。
  第十八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建立医疗卫生专家库。列入专家库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选聘。医疗卫生专家库原则上每年调整一次。
  第十九条 劳动能力鉴定收费标准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省财政、物价等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 工伤职工认为疾病与工伤有因果关系的,可在申请劳动能力鉴定时一并提出确认申请。
  第二十一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
  第二十二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按伤残等级享受伤残津贴。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第二十三条 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的伤残津贴、供养亲属抚恤金以及生活护理费调整办法,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全省职工平均工资及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适时制定。
  第二十四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用人单位难以安排工作的,在按月领取伤残津贴期间,如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伤残津贴调整,其伤残津贴应随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伤残津贴的调整时间予以调整,具体标准分别按统筹地区四级工伤职工伤残津贴调整标准的90%、80%相应增加。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第二十五条 工伤职工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经职工本人提出,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以其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分别支付本人22个月、18个月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36个月、30个月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工伤职工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以其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支付本人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的具体标准为:七级13个月,八级10个月,九级7个月,十级4个月;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为:七级20个月,八级16个月,九级12个月,十级8个月。
  职工被确诊为职业病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在上述标准基础上加发50%。
  工伤职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全额支付;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每减少1年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递减20%。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年的按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全额的10%支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者按规定办理了退休手续的,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所需资金,用人单位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未参加工伤保险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对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在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时或者办理退休、退职手续前,应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告知职工。被确诊患有职业病的,应办理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核定手续,并按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职工离休、退休、退职后被确诊为职业病的,可以按规定享受工伤医疗待遇。生活不能自理的,按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护理依赖程度发给生活护理费。
  第二十七条 申请工伤保险待遇,应向统筹地区经办机构提交工伤认定决定、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和工伤保险待遇申报表。
  第二十八条 职工因工死亡,其供养亲属享受抚恤金待遇的资格,按职工因工死亡时的条件核定。
  第二十九条 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并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滞纳金后,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依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支付新发生的费用。
  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欠缴期间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支付。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滞纳金后,新发生的工伤保险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依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支付。
  第三十条 破产、关闭、解散和注销企业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的工伤职工以及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仍按原标准继续发放。所需资金,原企业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未参保的,预留至当地平均期望寿命(其中,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未满18周岁的,预留至年满18周岁),在资产清算时一次性拨付给经办机构。
  被鉴定为五级至十级的,按规定支付其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所需资金,原企业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其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其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在资产清算时一次性拨付;未参保的,其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在资产清算时一次性拨付。
  对已破产、关闭、解散和注销企业的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和因工死亡职工的供养亲属,各地可参照本条一、二款及解决老工伤问题的有关规定筹集资金,保障其工伤待遇。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山东省贯彻〈工伤保险条例〉试行办法》(鲁政发〔2003〕107号)同时废止。